今日访问量:425,总访问量:1592397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动态 - 详细信息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人居蓝图
日期:2019-09-12

在清华大学一间会议室里,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吴唯佳教授和同事们正对着一整面墙的地图,与同事讨论空间区域规划。这间会议室的四面墙上挂满了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实验室里挂满了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该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具有“顶天立地”的特点。多年来,实验室整合城乡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四个基础学科,紧紧围绕首都区域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服务首都战略决策。

其中,实验室开展的通州区总体规划综合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及重要地区详细设计、北京2050远景发展展望、北京市交通规划支持系统(二期)等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等重大项目,为新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服务和支撑保障。

为冬奥会赛区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张家口崇礼赛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远在北京的研究人员也加入了保障冬奥会顺利举行的工作中。

2016年6月至12月,实验室与河北省合作,开展2022年冬奥会崇礼空间战略及总体规划。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对崇礼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土地、水资源、生态、交通承载力开展系统研究。

“基于课题在崇礼空间结构、空间布局、县城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成果,实验室为崇礼冬奥会赛区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决策咨询。”赵亮表示。

例如,从地理位置上看,崇礼区主城区到位于太子城的奥运村之间有大约15公里,横跨三条山沟,这一区域的规划需要进行引入社会投资的农村环境整治。“开发边界在哪里?如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耦合?”在实验室主任吴唯佳教授看来,开发规模成为空间规划中最核心的问题。

他介绍,围绕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团队对世界各地类似区域的开发规模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当地实际情况做了摸底,最终找到了适合崇礼这一区域特点的平衡点。

面向京津冀实际问题

当前,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已成为北京“城市病”的主要“症状”。实验室定位于紧紧围绕首都区域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首都区域空间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服务首都战略决策。

吴唯佳强调,城市病的解决绝不能仅仅依靠城市,而是要依靠整个区域。那么,要解决北京“城市病”,必须着眼于整个京津冀地区。“实验室开展的研究围绕‘大北京’区域,我们发现,最大的障碍是区域间不协调的问题。”他说。

 

实验室发布的京津冀空间规划研究报告

通州区总体规划与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也是实验室近年来的代表性成果。2016年7月至12月期间,实验室与共建单位共同开展、完成了通州区总体规划的战略研究、规划编制工作。

对通州副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突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此,实验室在“基于‘三最一突出’的核心指标体系”课题研究中,立足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围绕在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技术创新、地区特色塑造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提出了包含文化基因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26项核心指标,构建了通州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核心指标体系,对于指导通州副中心总体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人居”概念

吴唯佳表示,开展研究的基础是“人居科学”概念。

吴良镛先生创立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他提出,人居科学是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的一种以人与环境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

 

实验室始终贯穿人居科学理念

近三十年前,吴良镛设计并领导了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打造出北京首例新四合院,最终形成了以二层或三层为主的四合院式的一个个独立院落,保留了原始的城市肌理,同时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居住空间。

人居科学理论也在该实验室的多项实践中贯穿始终。例如,在基础理论与模型方法研究中,实验室围绕首都区域建设用地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耦合效应开展了研究。

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对首都区域企业选址、居住选址、土地投放、交通出行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开展了探讨,建立起首都区域的交通和土地利用模型,对不同土地和交通政策下的区域空间发展进行预测,并进行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