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在当时的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创建了基础医学研究室。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李连达就在“浴盆简易工作台”上完成了第一个实验,开创了西苑医院的中药药理研究先河。
而这就是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前身。经过4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经验积累,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建设,于2010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打造一流的实验室
“我是第三任实验室主任,我们是站在前辈的心血和成就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刘建勋说。
目前,实验室以中药药理为重点,以中药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效研究与评价及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被认定为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中药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功效评价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服务联盟成员。
实验室有完善的仪器设备
刘建勋介绍,实验室的定位就是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与临床,以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药功效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将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
挖掘重要复方潜力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形式,也集成了千百年中医临床的经验。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功效具有多靶点、多效应、多机制的作用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化学成分体系。
因此,为了评价与研究中药功效,实验室在中药药理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四诊表征、药效学指标群及分子标志物群表征的三种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新方法,构建了83种模型、220 项SOP组成的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等疾病的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首次提出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实现了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还搭建了国内外一流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刘建勋介绍。
目前,实验室已为80 多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评价中药新药200多种,获得新药证书25个,临床批件37 个。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多个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此外,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气”的本质尚不明确,“气虚血瘀”的研究在理论创新、技术方法、演变规律等方面难以深入。
针对这些问题,刘建勋及其研究团队从临床及基础不同层面对“气虚血瘀”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确证了能量及其代谢是“气”的基本生物学基础;揭示了益气活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干预“气虚血瘀”的内在调控机制等多个研究难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这一成果获得了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推动中医药产业化
实验室还致力于中医药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注重科研与市场的结合,积极开展临床急需中药品种的研发与培育。
“我们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先后完成了治疗冠心病的奥沙恩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塞络通胶囊、治疗中风的通络救脑粉针的研发与转让,并为130家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实验室副主任任钧国说。
也许闭门造车也能出门合辙,但始终无法打破陈规,不如走出国门,才能豁然开朗。于是,实验室一直努力推动中药新药的国际化,通过与国外科研院所,国内制药企业的合作,建立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药国际化研发模式。
开展临床急需中药品种的研发
早在2003年初,实验室就与国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例如2008年与西悉尼大学合作进行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药新药塞络通胶囊的国际化研究项目。2016年8月,塞络通胶囊通过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审查,成功获得列册,意味着该产品可以补充药物的身份在澳大利亚实现上市销售。
“可以说,中药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推广和支持力度。”刘建勋说,“在中医药的国际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立足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基础科学研究,提高中药复方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的控制水平,尽可能阐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这样才能与国外科研院所进行有效的交流,为深度合作打下基础。”
“团结、进步、求是、创新”。多年来,实验室坚持踏实工作、团结队伍、追求卓越的理念,建设形成了一套实行统一领导、协调管理的运行机制,课题组之间分工合作,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学术水平,并使整个研究室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大科研方向前进,形成合力。
实验室还注意吸纳来自药理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中药学、药代动力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形成一支理工医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
目前,实验室通过重点研究室建设,已成为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突出、学术作风严谨、科研思路活跃、有良好科研氛围,具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关键问题的科研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