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一种疾病:患病者有骶骨、脊椎、颈椎部的疼痛,而这些症状与强直性脊柱炎十分相似。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也有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可以说强直性脊柱炎、炎性肌病、慢性肾脏病等免疫炎性疾病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原因不明,故而诊疗手段有限。
免疫炎性疾病研究将助力解决庞大的病患需求
“此类疾病一旦患上就很难治愈,只能延缓疾病发展。”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平研究员说。
中西医结合
为了推动免疫炎性疾病研究,解决庞大的患病人群需求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上世纪末,刚从日本学成归国的李平博士来到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着手打造一支专攻免疫炎性疾病的“王牌军”。依托研究所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中医风湿科和骨科力量,李平从学科发展和现实需求出发,组建了团队,建立了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获北京市科委认定,成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我们的定位是用中西医结合解决免疫炎性疾病共性问题,搭建服务北京、综合开放、多学科联合的攻关平台。”李平说。
但由于免疫炎性疾病机理复杂,而且属于少见病,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均不够,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一直以来,免疫炎性疾病研究不够充分,延误和漏诊率很高。”实验室副主任、炎性肌病学科带头人王国春教授说。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艰难的环境下,实验室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将工作落到实处,开展免疫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标记物研究,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实验室还对特色药物进行作用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同时,积极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大力提升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
实验室致力于解决免疫炎性疾病共性问题
成果斐然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 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68分;完成技术专利转让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学术专著8部;制(修)定行业标准12项。2014-2017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7项,总经费达6300余万元。
李平介绍,实验室在炎性肌病、强制性脊柱炎、慢性肾脏病和骨坏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免疫相关炎性疾病发病机制探索、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地区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诊疗、科研水平。
在研究中,实验室团队发现,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核心病机为肾肝脾气机瘀滞、络脉闭阻,由此提出益气柔肝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新治则,形成了以糖肾方为主的治疗方法。实验室利用国际通用的四种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证实糖肾方在减少尿蛋白排泄、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损害方面优于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ACEI/ARB)。2016年,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实验室还建立了将代谢组学与靶标代谢组学整合一体的定量代谢组学研究模式,并建立了“病—证”相关的判别模式,为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期的证候判别提供了客观化方法。团队进而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了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阴阳两虚证的代谢标志物群。
立足中日友好医院庞大的肌炎皮肌炎患者资源,王国春团队从病例入手,详细分析抗MDA5、NXP2、SAE、TIF1-γ、Mi-2抗体的临床特点,不同肌炎抗体患者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团队还报道了抗PUF60、FHL-1等其他肌炎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意义,这为肌病分型、病程以及并发症预测、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国春领衔的风湿免疫团队提出炎性肌病的诊疗策略,推动了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进步,于201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经过多年研究,实验室的成果帮助人们对炎性肌病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同时患者死亡率也显著下降,生存质量大幅提升,我们的治疗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王国春说。
他还多次呼吁,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炎性肌病等少见病和难治病的科研支持力度。“大家常说科技脱贫,我们也应‘脱贫科技’。”
实验室获得的一系列荣誉
发展传承
年过七旬的实验室副主任、中医风湿病学术带头人阎小萍仍然战斗在门诊和科研一线。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正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而某些细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肾功能衰弱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该病。
阎小萍提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为肾虚督寒、瘀血阻络,并提出以补肾强督、活血通络为主,辅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据此法组方,阎小萍团队研制了“补肾舒脊颗粒”,并与北京同仁堂达成转化协议。
“惟研究方可成就奇妙。”而对疾病的好奇心,也推动着实验室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正如王国春所说,皮肌炎患者的症状各不相同,甚至千奇百怪,这就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希望能弄清背后的机理,也便让他一头扎进研究中,“其乐融融”。
此外,实验室一直关注人才培养,形成了一支思想活跃、勤奋奉献、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研究团队。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74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占全体科技人员的63.51%;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5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9人。实验室在李平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稳定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李平提到,实验室按需设岗,制定了合理的科研人员考核评估规范,并建立完善的激励与考评制度,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在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带动实验室的整体学术研究。
“我们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大家关系十分融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阎小萍说。多年来,阎小萍重视名老中医传承,形成了良好的传承模式,为实验室的学术继承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希望推动中西医结合疗法走向世界。这也需要我们开拓眼界,向世界前沿学习。”李平说。同时,实验室作为国内免疫炎性疾病领域的引领者,也通过主办继续教育项目等承担起带动同行发展的社会责任,推动学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