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个病应该来风湿免疫科,如果早知道,我的病就不会耽误了!”风湿免疫科医师常常听到患者这样的遗憾和抱怨。
事实上,风湿免疫病是一类免疫系统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干燥综合征等200余种疾病,其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
.jpg)
实验室人员在做科研
长期以来,风湿免疫病存在认知度低,致残致死率高,患者就医困难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及北京市逐渐重视此类疾病,加大对此类疾病的财政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实验室在栗占国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层层遴选,于2012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建立了特异性的风湿免疫病早期诊断新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型免疫诊断方法等一系列成果,推动了我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在风湿免疫病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风湿与免疫的“纠缠”
虽然病种很多,但风湿病的先兆表现却有相似之处。比如,持续的关节疼痛及肿胀,尤其明显的是关节肿胀;反复的口腔溃疡;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等。如果有两种以上的上述表现,就需要及时就诊风湿病专科,以开展进一步的检查。
一些中年人困惑的是,它们早上起床时感到双手发胀、疼痛、发僵,受凉后更明显,但过一会就基本都好了,这是风湿病的先兆吗?
实验室主任栗占国教授表示:“这很可能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但这需要患者来医院就医,大夫们会针对症状,结合检查结果做出诊断。我们对这类疾病一直在进行早期诊断的科学研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旧药胜新药,早诊更重要
据统计,中国的风湿病患者不少于5000万,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约100万。SLE的传统治疗主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疗效不理想,缓解率较低,属于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患者的免疫稳态处于失衡状态,副作用很大。
“在全球都对红斑狼疮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发现一种治疗肿瘤的药,有治疗红斑狼疮的可能性。”实验室副研究员孙晓麟介绍说,实验室团队在前期对SLE T细胞亚群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低剂量白介素—2选择性调节患者T细胞平衡,改善患者免疫稳态的治疗设想,并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个临床试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该疗法的有效率明显优于一些靶向药物和传统治疗,并显著减少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该疗法的成本仅相当于目前靶向治疗的几十分之一,在改善SLE治疗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目前新药应用导致的医疗负担大幅加重的问题。
“我们通过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多方合作,在国内推广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将大幅改善国内SLE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栗占国说。
“早期用药可使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病情在发病的起始阶段得到控制。诊断越早,停药越容易。”实验室副研究员胡凡磊介绍说。
以类风湿关节炎(RA) 为例,早期接受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延迟3至6个月的用药者。一般病情完全控制后,多数3个月到半年就可以停药。因此,一旦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的诊断明确,应及早给予DMARDs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厚积薄发,走向世界
实验室近年来全面发展,已处于国内该领域的最前沿。但团队确立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风湿病诊治及研究中心。栗占国感慨:“开始做研究时团队的成员鲜有科研经历,研究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但大多浅尝辄止。经历时间的磨砺,实验室发展思路逐渐成熟,研究方向也趋于明朗。”
目前,实验室有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 17 人,助研和实验员10人,在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 30 人。实验室多位教授先后在国内外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和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IJRD》 和《Clin Rheum》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等十余种杂志编委等。实验室获得的学术及荣誉称号包括 973 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吴杨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 年被认定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5 年绩效考评获得优秀,并获批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实验室发表论文600 余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等 30 部风湿病学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疗科技奖、高校科技进步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近 10 项。
实验室李英妮老师说,栗主任一直很鼓励个人和团队的发展,他一直提倡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术氛围,强调团队要力争上游,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同时,要有在团队中由于其贡献而产生的自豪感;他努力让团队中每个人都有奋斗目标和追求,并为每个人提供尽可能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和支持,保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潜心于本职工作。
.jpg)
实验室为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个好的学科,不能仅限于在国内的发展,还要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团队。”这是栗占国对自己团队提出的要求。未来,他希望能把更多的青年人才推出去,让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