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地区90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4.2%。共有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相比2011年度4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取得了新的突破。此次获奖的科研成果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卫生、汽车与交通运输、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下是科技创新基地部分单位获奖情况:
分子影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田捷研究员等完成的项目《基于大形变和低质量的指纹加密方法与应用》研究基于生物特征的加密技术,重点解决对大形变、低质量指纹鲁棒,且适合于生物特征加密的指纹特征提取方法,并以这些指纹特征为基础,结合模式识别与密码技术,发明安全实用的指纹加密方法,并在新型指纹特征提取、密钥生成算法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创新方法。该项目提出的原始创新技术已在IEEE Trans.系列本领域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并被SCI、EI 收录70余篇。项目核心发明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 项,并在我国信息安全、邮政、银行等多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聂祚仁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面向材料生产流程的环境负荷定量评价技术及应用》项目属于材料技术领域,研制出系列材料生命周期评价 (LCA)环境负荷数据集,建成材料LCA国家科学数据库平台,开发出材料LCA能耗分析、复合水泥生态设计等计算软件与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应用于材料流程和产品生态设计,开创了大宗基础材料LCA环境负荷辨识与改进的工程应用。项目获软件著作权4项、专利权8项,支撑国家和行业标准8项,系列环境负荷数据集被ISO推荐的LCA系统全球使用,成果在十多家生产、工程企业应用,增收节支十余亿元。
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彭永臻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低C/N比城市污水连续流脱氮除磷工艺与过程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以连续流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率和节能降耗为目标,提出了1个原创理论与方法,突破了3项新技术应用的瓶颈,开发并集成了4个低C/N比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改良工艺及过程控制技术,共获得28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其中包括2项国外专利,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50余篇),出版2本专著,获2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该项目已在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40余项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领域的技术更新及行业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