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量:99,总访问量:2074627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 详细信息
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栗占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研究所是国内创建最早的风湿免疫学科之一。近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及团队建设均取得突出成绩,以“全面发展”的态势斐声国内外: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9年成为国家973计划首席单位,2011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成为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临床与科研并举,打造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临床团队
    据了解,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学科近年来医教研全面发展,已处于国内该领域的最前沿,但团队的目标是国际一流的风湿病诊治及研究中心,因此,必须有一支临床与科研并举的优秀团队。
    栗占国教授认为,作为临床团队,首先要立足于临床,要有过硬的医师队伍,注重临床实践,善于临床思维,强调做学术型医师。作为一流大学医院的科室,应不仅完成日常的疾病诊治工作,更应在国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在医院做研究很难,需要付出的很多,需要全科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风湿免疫科能被评上教育部创新团队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感到很幸运。”
    栗占国教授为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感到自豪,更感谢他们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在起步阶段,科室的病房床位和医护人员都明显短缺。医生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还要花大量的业余时间做研究,全科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多年以来,他们科室的医生和研究人员都是承受着数倍于常人的负荷、全天候的拼命工作。
    开始做研究,团队也走了不少弯路。当时团队的成员鲜有科研经历,研究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但大多浅尝辄止。经历时间的磨砺,发展思路逐渐成熟,团队的研究方向趋于明朗。他们以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切入点,并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三方面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发现并证实了新的RA致病抗原及其致病机制,建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方法,还发现了自身抗原引起干燥综合征的机制,并相继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科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团队建设上也有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团队中有15人具备高级职称;有海外学习经历的17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有19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至少一项以上国家级项目的有18人,其中5人分别牵头了国家或部级的重点或重大项目。
    随着学科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团队中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风湿免疫学科年轻医生近年来获得国际奖学金、国际旅行基金及研究基金的数量居风湿免疫专业全国之首,同时在国际大会上的发言、获奖人次也在国内名列前茅。该团队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论文400余篇,包括最近在973计划支持下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即一种新型T细胞亚群的发现。该项成果已在著名杂志《免疫》(Immunity)发表。

创新和创新精神应是永远的追求
    栗占国教授认为创新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理论创新,比如说对某一疾病的机制有新的认识。对既往不知道的病因有新的发现,即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有理论上的突破,叫创新。第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创新。比如说,不少风湿免疫病诊断很难,缺乏治疗方法,或者方法不理想。通过研究,使疾病的诊断提前,有了特异性标志物,或发现了更好的治疗方法,同样是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现,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无例外。创新和探索应该是永远的追求;而创新精神则是学术型医师的基本素质,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医生的临床和研究能力提高的前提。

带好团队从聚心出发,做好医生从做人开始
    栗占国教授一直很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精神,鼓励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他感慨道:“在目前对医院并不公平的大环境下,凝聚人才、带好一个团队并不容易。自己也曾有挫折,甚至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他认为,要做一个好的团队领头人,能够凝聚人心,要做到三点。第一,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术氛围。强调团队要力争上游,在临床和研究上均应在国内外位列前沿;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作为医生对患者负责,作为研究人员对课题负责。同时,要有在团队中由于其贡献而产生的自豪感。第二,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目标和追求。对团队里的个人而言,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向,有目标,就会有动力。每个人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好自己的研究。第三,为团队每个人提供尽可能的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潜心于本职工作。
    他对于团队中的年轻人也有很高的要求。要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想要做好的医生,必须用心、努力、吃得了苦。这几年来北医学生二级学科填报志愿时,风湿免疫科是全院最受欢迎的科室之一。在面试时栗占国教授常告诉他们,在这个团队工作非常辛苦,压力会很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栗占国教授坦诚的说道:“现在社会的现象并不尽人意,希望年轻人以发展的眼光看社会,‘出淤泥而不染’,要学会做人,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努力做优秀的学术型医生。”

从国内到国际,争得国际话语权
    栗占国教授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团队的持续发展和再提高。一个好的学科,不能仅限于在国内的发展,还要成为在国际有影响的团队。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学科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在国际学术领域交流的机会,发言、主持或主办国际性会议,在国外杂志的参与及论文发表,风湿免疫团队一直居全国前列。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栗占国教授希望能把更多不同梯队的青年人才推出去,让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更多精彩。
    近年来,栗占国教授为国内风湿病事业的发展及国际化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带领其团队为促进国内风湿病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9年起,栗占国教授及其团队发起并连续主办了五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IFRA)”,该会议已成为中国主办的国际性类风湿关节炎年会;20余次组织中美、中欧及中澳专题会议;举办上百场“全国风湿病规范化诊治培训班”及全国巡讲。担任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及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后,栗占国教授建立了多个国际培训项目、研究基金及国际课题等多种中外交流的渠道;组织以中国专家为主的APLAR国际共识的撰写;争取到了2016年APLAR国际大会在我国的主办权;主译国际经典著作《Kelly风湿病学(第八版)》,并被评为“2011年全国优秀图书”;2010年被美国中华医学会评选为风湿病领域唯一的CMB杰出教授,以表彰其在推动我国及国际间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

务实求真,鸿鹄高翔
    今年5月份,《医师报》在“大医精神”专栏对栗占国教授的“大医精神”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从医生的境界、从医的经验以及临床团队培养等几方面展示了其“大医”的风采。栗占国教授认为,医生是在治病人,而不仅仅是治病。多出一个‘人’字,医生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他注重临床实践中的传帮带、注重临床思维训练,强调要用“心”做医生。在他的影响下,全科树立起让每个经治的患者都能得到医生最用心、最合理的,即“个体化”诊治的观念,也因此培养出了临床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团队。对他来说,学术头衔只是提供了做事的平台。栗占国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担任多个任职,而有了机会和平台,就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地带动并影响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对栗占国教授的“大医精神”进行了点评:“业精于勤,术精于专。专注于临床,时刻以患者的需求为己任。专精于学术,追求卓越、医教研齐头并进;在浮躁而信仰匮乏的当下,他依然坚守着务实、求真的信念,坚持着为医学而奉献终身的理想。他将一个团体带向新的彼岸;他与同道们一起让中国风湿病学走向世界。”正是有了这种“于微深处见精神”的信念,他才能带领这样一支研究型团队,不断攀登风湿病学的高峰。

栗占国教授简历:
    栗占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CMB杰出教授及吴杨奖获得者。
    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主席,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Clinical Rheumatology》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专刊)》总编,《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中文版主编,《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等五种英文杂志的编委。
    已在《Immunity》、《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Annals of the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atis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了《类风湿关节炎》、《凯利风湿病学》、《临床风湿病学》、《Sjogren’s Syndrome》、《关节炎诊断与治疗》等31部风湿病学专著。
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30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及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研究生70余人,其中多人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优秀人才、北京大学优秀人才等称号,成为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负责人。他组织及主办了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国内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建立多个平台,主持设立了多项国际、国内研究基金,为推动国内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